A.設計揚程
B.平均揚程
C.最高揚程
D.最低揚程
第1題
A.設計揚程應按泵站進、出水池設計水位差,并計入水力損失(進、出水流道或管道沿程和局部水力損失)確定
B.最高揚程應按泵站出水池最高運行水位與進水池最低運行水位之差,并計入水力損失確定
C.最低揚程應按泵站出水池最低運行水位與進水池最低運行水位之差,并計入水力損失確定
D.平均揚程可按泵站進、出水池平均水位差,并計入水力損失確定
第2題
A.測讀水位的初讀數(shù)與末讀數(shù)之間的間隔時間應少于24h
B.水位測針的讀數(shù)精確度應達1/10mm
C.注水至設計水深24h后,開始測讀水位測針的初讀數(shù)
D.利用水位標尺測針觀測、記錄注水時的水位值
E.測定時間必須連續(xù)
第3題
A.環(huán)路的流動阻力
B.上下兩水池液面的高差與整個管路系統(tǒng)的阻力損失之和
C.補水池與壓力容器的高差、整個管路系統(tǒng)的阻力損失以及壓力容器相對壓力之和
D.環(huán)路的最高點與最低點的高差與整個管路系統(tǒng)的阻力損失之和
第4題
A.環(huán)路的流動阻力
B.上下兩水池液面的高差與整個管路系統(tǒng)的阻力損失之和
C.補水池與壓力容器的高差、整個管路系統(tǒng)的阻力損失以及壓力容器相對壓力之和
D.環(huán)路的最高點與最低點的高差與整個管路系統(tǒng)的阻力損失之和
第6題
A.向池內(nèi)注水宜分兩次進行,每次注水為設計水深的二分之一
B.向池內(nèi)注水宜分三次進行,每次注水為設計水深的三分之一
C.相鄰兩次注水的間隔時間不應小于24h
D.對大、中型水池,第一次注水可按小于2m/d的水位上升速度持續(xù)注水至規(guī)定深度
E.每次注水宜測讀24h的水位下降值,計算滲水量
第7題
第8題
A. 向池內(nèi)注水宜分兩次進行,每次注水為設計水深的二分之一。
B. 注水時水位上升速度不宜超過lm/d。
C. c.相鄰兩次注水的間隔時間不應小于2h。
D. 當發(fā)現(xiàn)滲水量過大時,應停止注水,待作出妥善處理后方可繼續(xù)注水
E. 在注水過程中和注水以后,應對池體作外觀檢查
第9題
【背景資料】
某給水廠站新建預制安裝水池一座,水池平面尺寸50 m×50 m,凈高6.8 m,采用明挖基坑,基坑頇高程為±0.0 m,池頇高程為+1.5 m。清水池預制混凝土構(gòu)件包括壁板安裝、壁板縫的澆筑。在壁板縫混凝土澆筑后達到一定的強度后進行預應力纏絲施工。
施工單位編制了清水池吊裝方案,其包括工程概況、主要技術(shù)措施、保證吊裝質(zhì)量措施、吊裝安全措施。吊裝作業(yè)中由安全員組織安全交底和現(xiàn)場的定期的安全檢查。在進行壁板縫混凝土澆筑時,進行了如下操作:
(1)用與壁板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澆筑;
(2)在一天溫度較高時進行施工;
(3)在預應力纏絲施工結(jié)束后進行了滿水試驗,在做滿水試驗時,一次充到設計水深,水位上升速度為5m/h,當充到設計水位12 h后,開始測讀水位測針的初讀數(shù)。
問題:
1.吊裝方案中的內(nèi)容是否全面?如不全面請補充。
2.背景中哪些工程需要編制安全技術(shù)專項方案?
3.壁板縫混凝土澆筑時對模板工藝要求有什么?
4.吊裝作業(yè)中存在哪些問題?
5.指出在進行壁板縫混凝土澆筑時操作的錯誤并改正。
6.指出滿水試驗過程中的錯誤之處,并改正。
第10題
A.設計預留孔洞、預埋管口及進出水口等已做臨時封堵并達到強度要求 B.向池內(nèi)注水宜分三次進行,每次注水高度為設計水深的三分之一 C.相鄰兩次注水的間隔時間不應小于24小時 D.注水時水位上升速度不宜超過2米/天 E.注水至設計水位12小時后,開始測讀水位測針的初讀數(shù)
為了保護您的賬號安全,請在“上學吧”公眾號進行驗證,點擊“官網(wǎng)服務”-“賬號驗證”后輸入驗證碼“”完成驗證,驗證成功后方可繼續(xù)查看答案!